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钱昱北宋 943 — 9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9 【介绍】: 杭州临安人字就之
钱佐长子。
钱俶归宋,授白州刺史
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多与中朝卿大夫唱酬。
善尺牍及书画琴棋,然贪猥纵肆,无名节可称,生子百数。
历官秘书监工部侍郎,典寿、宿三州,率无善政。
官终郢州团练使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3—999 字就之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长子。
钱俶时,历任秀州台州福州刺史
曾两次使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从钱傲归宋,除白州刺史
后历知、寿、、宿诸州,封富水侯
官至郢州团练使
钱昱博学多才,善吟咏,精擅琴棋书画。
著有《竹谱》3卷、《贰卿文稿》20卷,皆不存。
宋史》有传。
淳熙三山》、《天台集》存其入宋前诗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王钱佐长子、俶侄。
钱俶嗣位,授秀州刺史
归宋,为秘书监
历知、寿、、宿等州。
太宗至道二年(九九六)郢州团练使(《钱氏传芳集》)真宗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著有《贰卿文稿》二十卷,《太平兴国录》一卷,《竹谱》三卷(同上书),均佚。
宋史》卷四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忠献王钱佐长子。
宋太祖受禅,钱俶入贡。
然后入朝,授白州刺史
秘书监判尚书都省
出知宋州,改工部侍郎,历典寿、宿三州
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善笔札尺牍,工琴画。
有集二十卷。
宋史》卷四八○《吴越钱氏世家》、《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
字就之
吴越忠献王长子。
累迁彰武军节度使
宋师讨江南
为东面水陆行营应援使。
忠懿王朝宋。
历授郢州团练使
咸平二年卒。
年五十七。
太师
封富水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上恒中唐 739 — 8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15 【介绍】: 唐僧。
临川人
俗姓饶
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
德宗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姜公辅颜真卿等友善。
坐坛二十余年,卒于庐山东林寺白居易为作《石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饶氏
临川南城人
志学之年。
从舅氏出家。
日诵佛经。
计千言。
逮壮从南岳大园师得戒。
而听禀虽勤。
惮于远涉。
大历中
请隶景云寺
以便侍养。
亟淹岁序。
脩习无亏。
尤于南山事钞讲贯通畅。
贞元初
徙居预章龙兴寺
庐阜法贞
天台灵祐
荆门法裔。
兴果神凑
建昌慧琎
友善。
相国姜公辅
鲁公颜真卿
杨冯韦丹
四君子游故四分迁善灭罪之说。
所利益者多矣。
坐甘露坛二十许年。
剡浮震旦男女。
获度者。
一万五千馀人。
元和十年
示微疾。
十月己亥
化于庐山东林寺
葬全身于南冈石坟。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
门人等。
太原白居易石塔铭。
释上恒
姓饶氏
临川南城人也。
童而有知。
志学之年发心舍家。
从母党在空门而求摄受。
教诵佛典日计千言。
壮齿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
而听涉精苦。
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
请隶于景云寺修习无亏亟淹年序。
南山事钞讲贯尤专。
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
庐阜法真天台灵祐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游也。
埙篪合韵水乳相资。
法付王臣。
故与姜相国公辅颜鲁公真卿杨凭韦丹四君友善。
提振禁防。
故讲四分律。
而迁善灭罪者无央数众。
坐甘露坛二十许年。
十有八会。
救拔群生。
剡浮东震男女得度者一万五千馀人。
元和十年微云乖悆。
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东林寺归全身于南冈石坟。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
门人等树
太原白居易石塔铭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仲寓南唐至宋初 958 — 9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994 【介绍】: 江宁人,祖籍徐州字叔章
李煜子。
聪慧能文,多才艺。
南唐封清源郡公
归宋为千牛卫大将军
因宗族百余,贫不能给,上书自陈。
太宗怜之,授郢州刺史
在郡十年,为政宽简,有治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丹
贞元十年郢州长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圆观中唐 ? — 8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
唐僧。
洛阳慧林寺。
性疏简,通音律。
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
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
世多传其转生故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
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
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
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
行至南浦而卒。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
《全唐诗外编》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
○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
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
禅讲之暇。
仍治产业。
颇致田园之利。
洛阳之慧林寺。
号空门猗顿
尤与李源善。
父憕
天宝间留守
以节死安禄山乱。
因誓。
不婚娶仕宦。
悉捐产业。
入慧林常住。
而日随僧饮食。
以见己志。
尝欲偕游蜀。
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
而议所由道。
久不决。
欲自长安斜谷
欲自荆门三峡也。
既而卒从议。
舟泊南浦
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
泣曰。
予始议不欲由此。
今奈何。
问之曰。
妇人王氏。
三年矣。
然犹未娩。
特以予死期尚赊耳。
死此生彼。
固无恨。
请辞。
后十二年中秋之夕。
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
丧毕。
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
子一笑。
由以知缘之所在。
诚未易免也。
久之约。
钱塘
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洪井畔者。
趋拜之曰。
观公健否。
牧童曰。
李君真信士。
勤远来。
宜得晤语。
君兹俗缘未益。
慎勿近。
益务进脩。
以遂合并。
则幸甚。
扣角歌而去。
师名圆泽
居慧林。
洛京李源为友。
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
师欲行斜谷道。
欲溯峡。
师不可。
强之。
乃行。
舟次南浦
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
师见而泣曰。
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
彼孕我已三年。
今见之。
不可逃矣。
三日浴儿时。
愿公临门。
我以一笑为信。
十二年后。
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言讫而化。
妇既乳儿。
往视之。
果笑。
寻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
当中秋月下。
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知是师。
乃趋前曰。
泽公健否。
儿曰。
李公真信士也。
我与君殊途。
切勿相近。
唯以勤修勉之。
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江山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唐
遂去。
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也。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也。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李源为忘形之友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之别墅也。
以为公用无尽财也。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好服食。
忽约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
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
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曰。
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环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
是识认君也。
后十二。
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塘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之一行致到此哀恸殆绝。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亲族毕集。
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
李往授符水。
具其沐浴新其衣装。
其死矣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果致一笑。
李泣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莫知所谓。
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圣凡路殊。
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
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
流浪南北展转人家。
凡六七年归于近亲。
代宗闻之授河府掾
遂绝酒肉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寓一室。
随僧斋食。
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
时时往眠其间。
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
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
遂授谏议大夫
于时已年八十馀矣。
抗表不起。
二年而卒。
长庆二年也。
系曰。
圆观未死。
先寄胎者。
闻必不信何耶。
违诸圣教也。
尝闻闽尼多许。
族姓家妇女为儿。
云便来也。
及终有以朱题髀。
当日有家生子。
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
此类亦多。
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
束于教也。
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
佛或别会曾谈。
见有我宗自许。
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
其如也果證高深。
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
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
居于洛。
率性疏简。
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
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
随众僧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一日忽约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问其故。
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戴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还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
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唐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一行。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李往授符水。
沐浴而化。
妇生一子焉。
李三日往看。
新儿果致一笑。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寺
其夜月明忽闻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乃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前去。
词切调高。
不知所终。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
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
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
李源为忘形之友。
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
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忽约
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
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不愿历两京道。
曰。
行无固必。
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
绦达锦裆。
负罂而汲。
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
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
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
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死。
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
果致一笑李泣。
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洪井畔。
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
但且勤修不堕。
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
莫知所谓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
圣凡路殊。
遂绝酒肉。
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
寓一室随僧斋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许仲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叔载
许鸣谦子。
进士第,累佐使府
德宗贞元中,入为著作佐郎分司东都
水部员外郎
十九年,出为郢州刺史
宪宗元和中,官至国子司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令狐楚中唐 766 — 8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37 【介绍】: 宜州华原人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
德棻后裔。
宪宗时,以能为辞章,尤善笺奏制令,进中书舍人
以与皇甫镈李逢吉结党逐裴度,出为华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穆宗时门下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敬宗时迁宣武节度使,召为尚书右仆射,拜彭阳郡
所至皆有善政。
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
谥文
有《漆奁集》,又选有《元和御览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7 字壳士别号白云孺子排行四
其先敦煌(今属甘肃)人。
家于太原(今属山西)
德宗贞元七年(791)进士第,为桂州太原从事
宪宗元和年间入朝为右拾遗,累官至河阳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因亲吏脏污事发,贬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
文宗大和末尚书左仆射封彭阳郡公
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
令狐楚才思俊丽,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
曾向朝廷奏进张祜诗卷,又向李商隐传授骈文。
其诗“宏毅阔远”(《吴礼部诗话》),尤长于绝句。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2首,题2则。
唐诗汇评
令狐楚766-837),字悫士,祖籍敦煌(今属甘肃),实居并州(今山西太原)
贞元七年(791)进士第
校书郎
桂管观察使王拱辟为从事
太原节度使府,历掌书记节度判官
元和初,入为右拾遗礼部员外郎
丁父忧
免丧,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
十三年出为华州刺史,转河阳怀节度使
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贬为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量移郢州
长庆四年,自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
大和二年,入为户部尚书,历东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镇。
入为吏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领盐铁转运事。
开成初,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
工诗,长于乐府。
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与刘禹锡唱和诗《彭阳唱和集》三卷,与李逢吉唱和诗《断金集》一卷,均佚。
元和中编《御览诗》一卷进呈,今存。
全唐诗》存诗一卷。
字壳士
燉煌人
言十八学士德棻之裔。
贞元七年进士
元和十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穆宗朝罢为宣歙观察使
敬宗文宗朝历宣武天平河东节度使
大和七年入为吏部尚书
太常卿
左仆射
封彭阳郡公
开成元年山南西道节度使
卒年七十二。
司空
谥曰文
子绹贵。
累赠至太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武元衡、令孤皆以将相之玺,声盖一时,其诗宏毅阔远,与灞桥驴子上所得者异矣。
令狐楚王涯张仲素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于绝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沈亚之中唐 781 — 8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32 【介绍】: 吴兴人字下贤
初至长安,与李贺结交。
宪宗元和十年进士
秘书省正字
穆宗长庆中,补栎阳
后累迁殿中丞史内供奉
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为判官
罢,亦贬南康
官终郢州
以文词得名,尝游韩愈门下。
作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1稍后 字下贤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宪宗元和十年(815)进士第,充泾原节度使李汇掌书记
穆宗长庆元年(821)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调栎阳
福建都团练副使、沧德宣慰使判官
文宗大和三年(829)沧德宣慰使柏耆以擅杀叛将李同捷获罪,沈亚之坐贬虔州南康
五年,量移郢州司户参军,卒。
生平散见《旧唐书·文宗》、《郡斋读书志》卷一八、《唐才子传》卷六。
有四部丛刊本《沈下贤》12卷。
以传奇小说著名。
其诗善感物态,“意尚新奇”(《唐音癸签》卷七)。
张为列为广大教化主升堂者之一(《诗人主客》)。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属浙江)人。
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泾原节度使李汇掌书记
入为秘书省正字
长庆初,补栎阳四年,为福建团练副使
入为殿中侍御史
大和三年,为沧德宣使相判官柏耆擅斩李同捷亚之亦坐泛虔州南康
量移郢州,卒。
亚之尝游韩愈门,工古文,为中唐传奇作者。
亦擅诗名,杜牧李商隐俱有《拟沈下贤》诗。
有《沈亚之集》九卷。
今有《沈下贤》十二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一卷。
亚之字下贤
吴兴人
元和十年进士
殿中丞史内供奉
大和初德州行营使判官
南康
郢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阙名《沈下贤文集序》
亚之)工为情语,有窈窕之思。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升堂三人:卢仝顾况沈亚之
《新唐书•文艺传序》
今但取以文自名者为《文艺篇》,若韦应物沈亚之阎防祖咏薛能郑谷等,其尚多,皆班班有文在人网,史家逸其行事,故弗得而述焉。
沈亚之意尚新奇,风骨未就。
以当时有学其体者,故论之。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下贤有集不传,宋人至取稗史梦中诗附丽成集,最可笑。
韦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韦庸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德宗贞元间衢州刺史韦光辅之子。
文宗开成中,自郢州刺史泉州刺史
武宗会昌间温州刺史,官至鸿胪少卿
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闽书》卷五三。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温州府部》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冯定唐 ? — 8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6 【介绍】: 婺州东阳人字介夫
与弟宿齐名。
进士异等。
三迁祠部员外郎,出为郢州刺史
文宗大和中累迁谏议大夫,时李训等败,多诛公卿,中外危惴。
文宗改元御殿,仇士良请以神策仗卫殿门,力争罢之。
散骑常侍致仕。
卒谥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许浑唐 788 — 8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丹阳人,祖籍安陆字用晦,一作仲晦
许圉师六世孙。
文宗太和六年进士
当涂太平县,以病免。
久之,起为润州司马
宣宗大中中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郢二州刺史
后抱病退居润州丁卯桥村舍。
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
工律诗,多登高怀古之作,为晚唐名家。
有《丁卯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858,—说791—858 字用晦一字仲晦排行七,郡望安陆(今属湖北),籍贯洛阳(今属河南)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第
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历任当涂太平县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润州司马睦二州刺史等职。
事迹散见《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等。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于此毁誉悬殊。
胡应麟云:“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
”(《诗薮》外编卷四)其“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为历代传诵之名联。
清何焯评《灞东题司马郊园》诗为“不减王右丞”(《唐贤三体诗句法》卷六)。
宋陈师道则云:“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盖诗坛时代风尚兴替使然。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许集通行者有续古逸丛书本《许用晦文集》、四部丛刊本《丁卯集》。
注本有清许培荣《丁卯集笺注》,今人罗时进《丁卯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1卷,多混入他人作品。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许浑(?
-约858),字用晦一云字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武后时宰许圉师六世孙。
大和六年(832),登进士第
开成中,任当涂,摄当涂、太平二县令
后佐岭南幕,大中初,入朝为监察御史
三年,谢病东归润州丁卯桥别墅。
起为润州司马,以虞部员外郎分司东都,官终郢二州刺史
工诗,尤长律体,属对精切,声律谐婉,以整密称。
大中四年丁卯桥时,曾自编诗为《丁卯集》。
今有《丁卯集》二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一卷,尚有部分诗作混入杜牧诗中,本集反失收。
全唐诗补逸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国圉师之后。
太和六年李圭榜进士第
补诗二首。
字用晦
丹阳人
故相圉师之后。
太和六年进士第
当涂太平二县令
以病免。
润州司马
大中三年监察御史
虞部员外郎二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升堂四人:卢频陈羽许浑张萧远
韦庄《题许浑诗卷》
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
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
孙光宪语:世言许浑诗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
鄙其无教化也。
陆游《跋许用晦<丁卯集>》
许用晦居于丹阳丁卯桥,故其诗名《丁卯集》,在大中以后亦可为杰作。
自是而后,唐之诗益衰矣,悲夫!
七言律诗极不易,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
盖语长气短者易流于卑,而事实意虚者又几乎塞,用物时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尚学者许浑而已。
许浑绝句亦佳,但句法与律诗相似,是其所短耳。
其诗如天孙之织,巧匠之斫,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
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
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则不然……律切丽密或过,而抑扬顿挫不及也。
诗出于元、白之后,体格太卑,对偶太切。
句联多重用,其诗似才得一句便拿捉一句为联者,所以无自然真味。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许用晦工为七言。
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
故其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
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
人但知律诗起结之难,而不知转语之难,第五、第七句尤宜著力。
许浑诗,前联是景,后联又说,殊乏意致耳!
《唐诗品》
元和以后,专事声偶,文藻疏薄而神气委靡,无足取者。
许浑之在当时,独以精密俊丽见称。
今观其集,旨趣物理,研穷意象,天然秀出,不可变动。
如“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如“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世传诵,不但披沙见宝而已。
后来时作,往往祖尚郢州,虽未登于圭璋之列,而烟云风鸟之思,形容揉弄殆已尽其华态,亦何可少耶!
唐诗至许浑,浅陋极矣,而俗喜传之,至今不废。
高柄编《唐诗品汇》,取至百馀首,甚矣,之无月也!
不足言,而杨仲弘选《唐音》,自谓详于盛唐而略于晚唐,不知晚唐之尤下者,而取之极多。
弘之赏鉴,亦羊质而虎皮乎?
陈后山云:“近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
”斯卓识矣。
孙光宪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做。
”当时已有公论,惜乎伯谦辈之僧子此也!
丁卯诗,浅陋诚有之,时俊语亦自不减,在晚唐较铮铮。
《诗源辨体》
晚唐诸子体格虽卑,然亦是一种精神所注。
五七言律工巧衬贴,便是其精神所注也。
《诗源辨体》
许浑五七言律体格渐卑者,特以情浅而词胜,工巧衬贴,而多见斧凿痕耳。
王夫之《古诗评选》
取景从人取之,自然生动。
许浑唯不如此,是以费尽巧心,终得恶诗之誉。
《近体秋阳》
许浑以才情赡迈,雄视晚朝,每拈一题,如泉浦云蒸,视张、郑辈儿区区不屑,而不知一种不受烟火之气,飘萧遥越,虽行身,要不能得矣。
许浑诗有力量,而当时以为“不如不作”,无比兴,说死句也。
许诗情好景好,持意少事少。
愚意西昆过于征实,丁卯迹于空虚,俱是一病。
若节取之,则秦绨赵毅,均可适体。
必弘人帛之风,咸归并黜,好尚虽端,亦有目胶离朱、指捩工倕之叹。
《贞一斋诗说》
许丁卯格甚凝炼,气未深厚。
许丁卯思正气清,诗中君子,但苦声调低哑有之,在当时韦端己杜牧之皆有诗推许可证。
杨诚斋诋其浅陋,竞似道听途说,不曾亲读此公诗者。
《唐诗笺要》
丁卯集多选声设色工作,如“风吹药蔓迷樵役,水暗芦花大约船”,“一樽酒尽青山暮,干里书回碧树”,皆律度可仿,胜枯木湿鼓之音远矣。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丁卯诗格律匀称,工夫极细,而天分稍庸,较之玉溪牧之,仙凡判矣。
陈文述《书许丁卯诗后》
余于三唐诸家,李、杜外,古诗嗜岑嘉州,近体嗜许丁卯,以神清骨秀也。
丁卯佳句,色韵尤胜……五雀六燕,铢两悉称,金篇何尝不成!
学者于此种究心,必无浮滑粗豪之病。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用晦五律胜七律,然终是意境浅狭,如老于世故人,言动衣冠毫无圭角,而有一种说不出可厌处……用晦之病在格意凡近,不尽在句法也。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用晦丰润有馀,清瘦不足,故格少降。
然韵远情长,工于近物,撰力不在朱庆馀下,或起结少逊耳。
宗水部,虽无明文,而渊源可寻。
……特著为升堂第二,以为学古先路。
许丁卯五律,在杜牧之下、温岐之上,固知此事不尽关涂泽也。
七律亦较温清迥矣。
大抵之绝句、五律,绰有家法;若必推重其七律,则久将以熟套为诗,而无独得之妙。
《唐七律隽》
七律工稳流丽,但出之流便,故数见不鲜,若汰去熟调,存其精英,不在李义山温飞卿杜牧之诸人下,亦晚唐一大作手,未必如升庵所云也。
其源出于柳恽
新隽有馀,坚不足,颉颃中、盛,弥近晚街。
五律清腴,特饶风韵。
“残云太华”、“疏雨中条”、“山开殿响”、“水卷帘寒”,俱一时之隽。
《诗学渊源》
)思致清切典雅,有大历风格。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魏谟唐 793 — 8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3—858 【介绍】: 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字申之
魏徵五世孙。
文宗大和七年进士
杨汝士荐,为右拾遗
开成中,拜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
武宗即位,出为汾州刺史
宣宗即位,征为给事中,寻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成《文宗实录》。
户部吏部尚书
仪容魁伟,言论切直,与同列上前言事,谠言无所畏避。
官终守太子少保
有《魏氏手略》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3—858 字申之馆陶(今属河北)人。
名臣魏徵五世孙。
文宗大和七年(833)进士第,累官右拾遗
开成元年(836),上疏谏纳李孝本女事,擢为右补阙,转起居舍人,拜谏议大夫
武宗即位,坐与杨嗣复李珏善,出为汾州刺史,寻贬信州长史
宣宗立,转、商二州刺史,征为给事中,迁御史中丞户部侍郎
大中五年(851)宰相
十一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后拜吏部尚书太子少保
十二年卒。
生平事迹详见《旧唐书》本传、《新唐书·魏徵》附、《唐诗纪事》卷五三。
善文能诗,所著颇多,有《魏谟集》10卷、《魏氏手略》20卷等,均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字申之
司空魏徵五世孙。
进士第
文宗读贞观政要。
贤。
诏访其后。
杨汝士荐之。
累迁宏文馆直学士
武宗朝贬信州长史
宣宗即位
御史中丞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大中十年剑南西川节度使。
召拜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
卒年六十六。
司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郑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州闽县人字申虞
武宗会昌进士
宣宗大中时国子司业,历、安、邓三州刺史
累官江西节度使
工为文。
时同邑林滋长于赋,詹雄长于诗,时称“文、赋、雄诗”,为闽中三绝
有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知玄唐 809 — 8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81 【介绍】: 唐僧。
洪雅人俗姓陈字俊觉
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
游方至武宗诏与道门抗论,几获罪。
宣宗立,召讲,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
后乞归,居彭州丹景山
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
知玄坚守禁戒,研习外典,李商隐尝师事之。
有《如来藏经会释疏》,《大无量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疏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81 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
11岁出家。
15岁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耸动一时,时称陈菩萨
文宗时,入住长安资圣寺
文宗曾召之顾问。
武宗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遂离长安,住桂林开元寺
宣宗大中初,复至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
大中八年(854)归蜀,住彭州丹景山
李商隐对之执弟子礼。
后曾游泽州
僖宗蜀时,曾召其谈法。
宋高僧》卷六有传。
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忏法》三卷。
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
曾祖图南。
梓州射洪
祖宪考邈。
皆名场不捷。
母魏。
梦月入怀而娩。
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
五岁。
祖指花令赋诗。
不数步即就。
且有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之句。
祖吟咏久之。
叹曰。
吾望汝登高第雪耻。
今如此。
其志见矣。
则终将归于空门乎。
所居邻宁夷寺。
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
忽若有所寤。
夜又梦。
其寺之殿佛。
手为摩顶。
因力求出家。
不可禁止。
年十一。
唐兴四安寺落发。
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
𮗿公圆旨授之。
皆习复无遗误。
年十三。
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
丞相杜公元颖
方出镇蜀。
闻其名而命之。
听者万计。
率骇服。
自是不敢斥其名。
而呼之为陈菩萨矣。
或传其前身。
汉州三学山知铉也。
尝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云。
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
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
于是抵三峡
荆襄
而驻锡于京辇之资圣寺
获依安国信法师
究唯识论。
旁攻外典百家之言。
然以乡音不类忧之。
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
中夕梦僧易其舌。
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
儒者杨茂先
留意竺坟。
谢康乐之为人。
注释经义。
时就质问。
及终。
独见其服紫衣。
戴碧冠。
前拜谢乘空而去。
讣至。
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
碧芙蓉冠敛。
且曰。
吾非簪裳累。
则提瓶挈屦。
玄公久矣。
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
后惑邪说。
故群臣莫之谏。
尝以德阳节。
会缁黄麟德殿。
独抗道众。
帝躬发老子
治大国如烹小鲜义。
使相问答。
所对凡数千言。
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
帝王所宜行。
上大怒。
左军仇士良
内枢杨钦义。
惜其才美。
密讽贡祝尧诗五章解之。
即日归乡里。
既而以巾栉。
湘湖间。
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迎止开元寺
宣宗龙飞。
内枢杨公统左禁军。
以定𠕋功。
请复教。
首乞访声迹。
诏居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
赐紫伽黎。
署三教首座
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
则上于藩邸所造者。
大中三年
诏悉兴建天下废寺
至图肖象禁中。
以存模楷。
八年上章乞还山。
广明二年春
僖宗难幸蜀。
郭遵
以玺书诏。
行在所
仍许肩舆自随。
上降接勤重。
谈论颇悦。
且欲赐美号。
顾问诸学士
学士未及奏。
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
开示悟入法华之旨。
其宜号悟达国师
以表朕意。
陈让再三。
不允。
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七日
见所居之室。
悉现微妙胜境。
二月七日
忽空中有声曰。
必生净土。
问谁为此声者。
则应曰。
佛也。
若菩萨降庭。
明珠堕膝。
是岂娑婆报尽。
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
七月中
召弟子慈灯。
作遗表。
嘱后事。
以尸施鱼鸟。
叮咛告戒。
右胁面西而寂。
寿七十三。
腊五十四。
生平谨于持守。
而笃于进脩。
然其利物之效。
尤多著见。
骆谷真符县雍氏者。
宅当大潭上。
潭有鱼。
足而齿。
异甚。
或欲网钓。
则兴云雾拥蔽。
雍氏日豢之四世矣。
适抵其地而知之。
为授归戒。
出水鼓跃逝去。
夜梦雍氏曰。
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
益昌北郭龙门神。
皆受戒。
徵验见弟子僧彻传。
兹不复录。
塔在今陇山祐圣寺
秦蜀间。
户图事其像。
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
以侍立者。
商隐亦尝为之役也。
商隐号义山
能辞章。
京师兴善寺时。
商隐居永崇里。
尝苦眼疾。
望祷
明日寄天眼偈三章。
疾遂愈。
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杨茂孝者。
鸿儒也。
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宴坐。
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
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览诗微解。
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声迹。
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以旧藩邸造法乾寺。
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知玄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奏斩以谢吴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刍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馀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苏秦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李冰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
时居永崇里。
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苑以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馀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嗣蕃昌他莫与议也。
悟达国师知玄
与一僧邂逅京师
时僧患迦摩罗疾。
人莫知其异也。
皆厌恶之。
知玄视候无倦色。
后别僧谓知玄曰。
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陇山相寻。
有二松为志。
知玄安国寺
懿宗亲临法席。
赐沈香为座。
恩握甚厚。
忽膝生人面疮。
眉目口齿俱备。
每以饮食喂之。
则开口吞啖。
与人无异。
求医莫效。
因忆旧言。
乃入山相寻。
见二松于烟云间
信所约不诬。
即趋其处佛寺焕俨。
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
天晚止宿。
知玄以所苦告之。
曰无伤也。
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间。
疮忽人语曰。
未可洗。
公曾西汉书不。
曰曾读既曾读之。
宁不知袁盎晁错乎。
公即袁盎晁错也。
腰斩东市。
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报于公。
而公十世为僧。
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
今汝受赐过奢。
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诺迦尊者。
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不复为冤矣。
知玄魂不住体。
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
其疮亦旋愈。
回顾寺宇莽不复见。
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异。
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
因述忏法三卷。
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
名曰水忏云。
字后觉
姓陈
眉州洪雅人
母魏氏。
梦月入怀而诞。
七岁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
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
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窹启祖父。
乞为勤策。
亲党听之。
年十一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
方年十三。
指擿缁徒。
露老成之气。
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名。
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
普贤阁下。
黑白众。
日计万人。
注听倾心。
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重其名。
号陈菩萨
净众寺辩贞律师所。
受具戒。
才听毗尼。
续通俱舍。
复从本师下三峡
荆襄
抵于神京资圣寺
文宗皇帝闻之。
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叉研外典经籍。
百家之言。
无不该综。
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
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
议祀蓬莱山
筑高台以祈羽化。
谏官抗疏。
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诏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
不可学耶。
又手。
付老氏中。
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陈帝王理道。
教化根本。
言神仙之术。
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
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左护军仇士良
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览诗微解。
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延至开元佛寺
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
请复兴天竺教。
奏公访声迹。
归上国宝应寺
寿昌节。
讲赞。
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以旧藩邸。
造法乾寺诏居寺之。
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
谏议李贻孙
给事杨汉公
缁黄鼎列论议。
大悦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
命𦘕工。
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
兴教法事。
八年。
上章公归故山。
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宗令学士
师号。
悟达国师
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一日卧内。
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
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
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乃讯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声。
逡巡一菩萨。
降于庭前。
渐迫身。
叮咛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
明明有晁错二字。
知玄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奏斩
以谢吴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
半饲鱼腹。
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
言讫。
右胁面西而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曹全晸唐 ? — 8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1 【介绍】: 唐人
僖宗乾符四年,为青州节度副使,随节度使宋威至安州镇压王仙芝尚君长军。
六年,为淄州刺史,攻占郓州
广明元年,为江西招讨使,驻军荆门,伏击黄巢军,胜之。
旋领天平节度使,兼东面都统
黄巢军再战于泗州,大败。
中和元年,与黄巢军战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通玄唐 834 — 896年2月17日
禅师名通玄
生程氏
其先郢州长寿人也。
幼依仁王寺沙门惠超
阴察之。
外纯深。
中颖悟。
奇之。
为落发受具。
即游洛中。
听毗尼部。
弃去至武陵
德山鉴禅师
时已腊高。
门风益峻。
门下未有遘之者。
独以为奇。
不大彻透。
辞去至高安
价禅师
与语喜。
抚之曰。
掌有神珠。
白昼示人。
人且按剑。
夜乎。
子可贵也。
曰。
但不识珠者耳。
倘识之亦无昼夜。
称之以为俊士
殁庐于塔旁三年。
而学者来。
依从日盛。
曰。
大平时世。
饥餐困卧复有何事。
吾本无事。
汝与么来相寻。
是无事生事。
无事生事。
道人所忌。
何不各自歇去。
中和初
拜辞其塔。
北游久之。
南还寓止豫章
南平钟王执弟子礼。
北面而师事之。
厌城居。
放山林。
王为买末山。
建精舍。
号隆济
以延之。
学者风靡而至。
或问。
自心他心。
得相见否。
曰。
自己尚不见。
他人何可观。
又问。
罪福之性。
如何了达。
得无同异。
曰。
絺绤不禦寒。
又尝问僧。
近自何处来。
曰闽岭。
曰远涉不易。
曰不难。
动步便到。
曰。
有不动步者么。
僧云有。
曰争得到此间。
其僧不能对。
以杖逐之。
谓门弟子曰。
佛意祖意。
如手展握。
先师安立五位。
发明云岩宗旨。
譬如神医冶病。
其药只是寻常用者。
语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
但学者机思不妙。
唯寻九转灵丹。
云能起死。
是大不然。
法华经有化城一品。
佛祖密说。
熟读分明。
大通智胜佛。
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其坐道场。
破魔军已。
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诸佛法不现在前。
如是一小劫。
乃至十小劫。
结跏趺坐。
心不动
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言垂成者。
言一小劫。
言十小劫者。
是染污是断绝。
又曰。
尔时忉利诸天。
先为彼佛。
菩提树下。
敷师子座。
高一由旬。
佛于此座。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适坐此座时。
诸梵天王。
雨众天花。
面百由旬。
香风时来。
吹去萎花。
更雨新者。
如是不绝。
满十小劫。
供养于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常雨此华。
四王诸天。
为供养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满十小劫。
至于灭度
亦复如是。
比丘
大通智胜佛。
过十小劫。
诸佛之法。
乃现在前。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言过十小劫者。
偏正回互之旨也。
祖师曰。
藉教悟宗者。
夫岂不然哉。
唐乾宁三年二月十七日
晨兴诫其徒曰。
无虚度光阴。
无虚消信施。
既已出家。
唯道是履。
名大丈夫。
于是寂然在定。
至三月二十日乃化。
阅世六十有三。
坐四十有二
赞曰。
岩头曰。
但识纲宗。
本无寔法。
言语。
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者纲宗。
也至引法华以證成。
明佛祖之密说。
泮然无疑。
藉教以悟宗。
夫岂虚语哉。
余至九峰
拜其塔。
碑已断坏。
不可识。
有木碑书。
其略如此耳。
今其宗枝。
皆不及所示纲宗。
何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怀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陇西狄道人
李袭志从子。
以文才著名,历兰台侍郎郢州刺史,卒于礼部侍郎
参与修《晋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香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济阴人俗姓李
初研习庄老,后留神佛典,遂出家,精研律学
五台山参谒秀师,后辞去,入郢州佛山
劲节安禅,徒众常以千计。
州将韩闰召之出山,坚以疾辞。
临终,命以水涤盥,端坐而化,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李氏
济阴人
父为兖府椽。
竞于名位。
厌之。
始嗜老庄恬漠之说。
及阅贝书。
则神契意合。
志虑融会。
遂趋沧洲安定寺
智光律师削染。
既受具足戒。
复究律学
俄辞去。
秀大师方盛化。
获预席末。
久之尽得秀公之指。
即入富水佛山
以自涵养。
州将韩𨳝笃慕其德。
屡致礼邀出山。
辄称疾不屈。
日拥黑白提唱。
声誉籍甚。
韩君缁軿结辙。
供施交积。
且构法堂。
以进玄侣。
韩君问曰。
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曰。
如同太虚。
委在有力。
往来参徒。
数常盈千。
尝升座谓众曰。
善哉是会。
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
无使虚度。
因求水盥涤。
趺坐而逝。
寿七十三。
释香育
姓李氏
济阴人也。
父为兖州
有道性常研习庄老。
根器奋发。
俄于释典留神。
决捐俗态。
沧州安定寺元律师所乞求削染。
满足戒后精力律学
垂欲卒业一旦辞师观游圣迹。
陟天台登南岳
或入岩阿或栖树下。
末至五台
后参预秀师盛化。
夙心相契击节希声。
秀问之。
答密若隐书。
一皆开释。
秀默异之。
在丛众间多历年所。
洞彻心源。
则辞秀去入富水佛山
劲节安禅卯前一食。
州将韩闰笃钦其道坚召出山。
称疾而已。
因是黑白之众渴仰归依。
韩使君辎车继运供施交骈。
树造法堂严饰奇丽。
时来问道。
韩侯问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云。
如同太虚委在有力。
韩侯钦尚。
徒众常有千计。
贤不肖駮杂而居。
往往闻有不测之僧预其听受焉。
一旦说法次告众曰。
善哉是会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无遣虚度。
命水涤盥端坐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起家石亭别将
玄宗朝,历县军司马州长史,至安禄山范阳节度使判官
肃宗朝,为润三州刺史
宝应元年,为卫尉卿、兼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
代宗即位,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
广德元年广州市舶使吕元一发兵作乱,弃城奔端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明经出身,以廉科擢第,曾摄郑州防御巡官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上策言时政,诏除伊阳主簿
又曾至郢州
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二六。
宋王之望汉滨集》卷二引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